但愿人长久
水调歌头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。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!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与父苏洵弟苏辙,合称“三苏”。父子三人皆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他的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代很有影响。
《水调歌头•明月几时有》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,即丙辰年的中秋节。当时,苏轼在密州当知州。他已经和弟弟苏辙分开了七年。在中秋夜喝得酩酊大醉之后,苏轼以此词遥寄对弟弟的思念,也诉说了自己的情怀抱负。
上片写苏轼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。中秋夜,当他把酒对月时,诉说了不知天上的宫殿,今夕是何夕。他对清静没有纷扰的月宫之思念,可见一斑。可是,当他想要乘风回去月宫中的老家时,却又担心身处月宫而“高处不胜寒”。他担心月宫不像人间般热闹,当他起舞之际,只有影子陪伴他。苏轼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,显而易见。
下片写月光透过窗户照着失眠的人。独自在外的苏轼不禁问:“月亮不应该有怨恨,但是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别离时才盈圆呢?”他懊恼月亮在人们别离时,又圆又亮,正说明了他睹月思人的情绪。然而,苏轼还是豁达的,他随即就安慰自己,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,都是古往今来不可避免的事情。只能默默地祝愿相隔千里的人都活得长长久久,能够共赏明月。
这一首中秋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,也是中秋词的佳作。宋朝的胡仔(1110-1170)甚至说:“中秋词,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。”明代的杨慎(1488-1559)也说它是“古今绝唱”。
如今,听英年早逝的邓丽君(1953-1995)唱这一首绝唱,你又有什么滋味呢?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!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与父苏洵弟苏辙,合称“三苏”。父子三人皆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他的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代很有影响。
《水调歌头•明月几时有》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,即丙辰年的中秋节。当时,苏轼在密州当知州。他已经和弟弟苏辙分开了七年。在中秋夜喝得酩酊大醉之后,苏轼以此词遥寄对弟弟的思念,也诉说了自己的情怀抱负。
上片写苏轼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。中秋夜,当他把酒对月时,诉说了不知天上的宫殿,今夕是何夕。他对清静没有纷扰的月宫之思念,可见一斑。可是,当他想要乘风回去月宫中的老家时,却又担心身处月宫而“高处不胜寒”。他担心月宫不像人间般热闹,当他起舞之际,只有影子陪伴他。苏轼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,显而易见。
下片写月光透过窗户照着失眠的人。独自在外的苏轼不禁问:“月亮不应该有怨恨,但是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别离时才盈圆呢?”他懊恼月亮在人们别离时,又圆又亮,正说明了他睹月思人的情绪。然而,苏轼还是豁达的,他随即就安慰自己,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,都是古往今来不可避免的事情。只能默默地祝愿相隔千里的人都活得长长久久,能够共赏明月。
这一首中秋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,也是中秋词的佳作。宋朝的胡仔(1110-1170)甚至说:“中秋词,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。”明代的杨慎(1488-1559)也说它是“古今绝唱”。
如今,听英年早逝的邓丽君(1953-1995)唱这一首绝唱,你又有什么滋味呢?
1 comment:
千秋万世,谁无人饱受沧桑磨砺,吐出的不是血,而是千古的名言绝句,在淡黄的薄纸上就下汗青?
叹哉!后人,如我,只能感慨,为贤人敬一杯酒!
Post a Comment